• 作者: taihwa
  • 日期: 2017-01-20

「陶」色關係-臺灣海尾藝術學會會員自選作品展

「陶」色關係-臺灣海尾藝術學會會員自選作品展

展期:2017.02/08-03/28

地點:臺華藝術中心 / 新北市鶯歌區中正一路426號

電話:02-2678-0000

茶會:02/18(六)14:00


參展者

丁姝文、丁增擢、王西崇、王念榕、朱玉鳳、朱寶雍、吳天庇、吳雨蓁、吳曉菁、吳繼濤、呂淑珍

李戊崑、李安、李陳岱華、李義弘、洪順興、徐至能、徐顥芸、翁秉君、馬康立、張金蓮、張美燕

張義生、許雨仁、陳永皓、陳玉清、陳彥碩、陳麗玲、陶宣熙、陶綱、陶韡、傅璧玉、華書佑

黃振福、黃淑媛、黃嬰惠、劉玉棉、謝美卿、藍淑寬、耀國梅、蘇煌盛



「陶」色關係與集體印記

文/李戊崑 前國美館館長、北科大駐校藝術家、逢甲大學兼任副教授


楔子

所見是短暫的,所不見是永遠的。(歌林多後書四章18節)

美學家克羅齊曾說「美不在事實,但憑想像」。因此,美存在於元素與元素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環境或非自然環境之間,並逐步演化為集體潛意識裡的生命印記。

「木器液,金器腥,聖人飲於土,食於土。故埏埴以為器,而人壽。」(《路史》神農氏言)可見在人類文明史上,首次透過化學變化而來的「陶瓷」器,對於國計民生是重要的。但是莊子也說:「無用乃是大用」。因此,未必實用的藝術「彩瓷」、「陶瓷畫」創作,也是深具啟示作用和趣味的。現今藝術工作者或玩家無論慣常創作材料為何,總樂意撥空前來玩陶、畫瓷。彩瓷創作出爐,讓人既驚又喜,而不可自拔。久而久之,各自創作品項也就越來越豐富。各種材質作品間,意念交織、技巧穿透互用,誘發美妙創新滋味。

每一個社區、社群或社團都有一座無限量的博物館、劇場、學校或殿堂。人們可以藉助無所不在的博物館,豐富「真假莫辨」的人生劇場。釋放文化生活學習的疆界,開拓心靈寬宏的殿堂。


博物館之心-材料的選擇與被選擇

情緒成熟,技巧自然產生。而材料的價值,就在別的材料無法取代之處,得以顯現。期待藝術家可以讓旁觀者在它不經意的地方,適時窺見那藝術品最迷人的內部。

「不是所有的金子都會發亮;不是所有的流浪者都會迷失方向。」(《魔戒》作者J.R.R. Tolkien教授言)擦亮金子與否?關乎我們對材料的選擇與被選擇,而藝術創作的精神意涵是超脫於任何材料之外,力求一貫的。

臺灣意象是由社會長久、普遍狀態所累積而成的。一個共通性的現象是需要多面向的考察跟分析,才能夠產生共同的認定。我們要努力,樹立文化藝術的創新典範,擦亮我們自己的品牌。


心智劇場的出口-再簡單的畫作,都是一齣微型的演出

畫家不止是畫家,他更超乎一般人受關注的程度,被看待為演員或導演。演員交替模仿、反覆排練,意圖成為讓人信服的第三者。而第三者巧扮為導演,指導演員真誠演出,表現他自己。再簡單的畫作,都是一齣微型的動畫或演出。「文青」男女情悅,組成「家庭」,浪漫情愫更勝一般。藝術家情緒起伏不定,時而激昂,時而低盪,讓人難與捉摸。通常,女孩比男孩樂好藝文,而收藏家卻偏多男人扮演,成因猶待推敲。

任何新興藝術都將走入歷史,成為新的傳統。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力求三度空間意象的「繪畫」邏輯思維,已經逐漸淡去。「大劇場時代」來臨!「時間」以其第四向度、「動」的要素,打破既有藝術門類的界分。戲劇領銜登上這個「看似無止盡的人生舞臺」,默默推出各樣「不待宣告的演出」。以文學、音樂或戲劇等時間文化的概念來看,「相對性、繼時對比、選擇送達或接觸」等觀念,修正了新人類或新新人類等後繼者對空間文明的看法,各行各業都是「表演藝術事業」。當然,觀念藝術、偶發藝術、行動藝術、裝置藝術、數位藝術等都離不開「劇場」中,服裝、道具、布景、劇本、媒體和觀眾等廣義演出者的參與。


街拍學校-藝術注目的移轉與延伸

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卻也,未必盡然。「異中求同,同中存異(Unity in Variability; Variability in Unity.)」是人類智慧邁向高峰的重要原則。「科學」朝直線發展,後來者知道的比前人還多。然而,「藝術」則無此定律。

義弘教授師承傅狷夫,私淑傅心畬,爾後成為江兆申的入室弟子。夫人呂淑珍緊緊相隨,又另闢現代陶藝創作新境。江兆申是臺北故宮裏,諸多書畫先賢的集大成者。作品中「先驗」的鋪陳,流露現代化的企圖。而義弘教授來自臺南原鄉、值得讚美的「泥土」氣息,才讓這個優雅的傳統「落地生根」。使得水墨畫的「純粹性」和「在地性」,有了更高的境界。他常吸收新知,接觸各樣新興科技和身心醫學知識。最近幾年,又樂好街拍「攝影」,擅用當代技術的「眼目」,留意街頭流行趨勢與變化,深度擁抱現實社會。有系統地反省、檢視,傳習而來的一切,並藉此開拓他更高妙的創意世界。他也利用創作餘暇,開設專題講座。邀集不同職業、不同年齡同好,籌組藝術學會。經常分享創作經驗,觀摩國內外繪畫、戲劇、出版、影像藝術和電影等跨域作品,也分析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激烈競爭現況。擴大彼此創作經驗與鑑賞視野,刺激教學相長的益處。

人看人,真趣味!藝術創作者盡可能求其最大化,使得人人有自信,在各行各業發揮美學效應。至於,欣賞者或蒐藏家更是這樣,彼此互相欣賞,互相啟發靈感,有益「全民美育」。環境的變遷,有其深而難以切割開來的記憶和情感的鏈結。文學命題和造型藝術不必強求對仗。很多事情不是左右平衡的問題而已,有時候是前後次序問題。是先有蛋才有雞,還是先有雞才有蛋,中間很難去切割。很多事情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果我們在教學上面有任何實驗的時候,總是思考採取一種動態的平衡,並不是一個靜態的狀態上討論處理。所以未來的學校專業的美術教育跟社會的美術教育應該是有更多融合、反思的機會。各種文化藝術作為要有利於多數人,並對特殊族群沒有排斥或任何歧視對待才好。


無我的殿-誠懇與自信的價值

不求絕對、優美的前提,人人可以是藝術家。蘇格拉底曾說:「智慧的極至,在於瞭解自己的一無所知。是故,真正的智慧總跟某種程度的謙虛相連結。」孔子也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第二》)這種謙虛的態度是一種極優雅的風範,值得大家學習。

作曲很容易,但是要把桌面上多餘的音符,刷到桌子底下,卻是難上加難。能夠去蕪存菁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是專家的事情。而藝術的「專業」端看他的經濟收入,還是他用於創作的時間分配?藝術創作很難,一個舞團、一齣電影、一棟建築、一件公共藝術、科技藝術,或存在於方寸之間,形色、聲響、文字的組構成形,有很多事務和心理情緒需要拿捏。比如起落時點、物件紋理、節奏情節等資源因子和心智的耗費,有太多的挑戰發生。如何保持適度的平衡,才是妥適策略(Strategic Fit)?純然新興不衰的課題。

一個人能夠以既誠懇、又自信的態度,面對藝術或在社會上做人處事,將一帆風順、一無阻礙。社會通病是,自稱藝術專業者徒具形式,又因襲成規。欠缺「誠懇」,而顯得流氣。一般人又因顧及情面,而拙於表現。更因缺乏「自信」,而遠離藝術。「人們藉助語言文字,作思想的溝通;藉助藝術,作感情的交流。」終究藝術跟人生是結合的,跟生活經驗是互有關聯的。所以我們應該以更柔軟的心,來欣賞自己或每一個人,在生活當中的各種勇敢表現。否認己、沒有偏見,樂好嘗試、沒有自責。


結語-熱愛藝術,讓人癡狂

對懷抱理想的人來說,生活並不容易。(《梅迪遜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原著作者沃勒(Waller)名言)藝術工作者更是如此,在追尋人生大夢前,必須經歷「知、情、意」的諸般困惑和鍛鍊。誠如,臺北交通流量大,行進間左轉十分不易,政府總是在十字路口的右側慢車道,設置窄窄長長的迴轉道,要求駕駛小心的右轉、右轉、再右轉。剛入城的人一時間不明白,甚至大為惱火。但是,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因而「三個右轉等於一個左轉」的原理,自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現今社會需要補正過度分工後的人性重建,以追求綜效。大劇場時代各行各業都是「服務業」,也是「表演藝術事業」。每一個人既是「演員」,也是「導演」,彼此都在對方的作品裡面。智慧財產貴乎「化無為有(Turning 0 into 1)」,而人力資源是我們所僅有的「軟實力」,我們只能義無反顧,戮力向前。

艱苦人何苦為難艱苦人。致力於藝術創作的新鮮人,無論是年輕人或初老樂齡者,男人或女人,忍受苦悶是邁向喜樂必經的路程。吾人誠摯樂見「臺灣海尾藝術學會」正循著這樣「疼惜人」的軌跡,盤整眾人生存在這塊土地上「人親、土親、文化親」的佳美意義。但求,有主同在,一切盡都上好!